儿童家庭管教 ( 家长学校开课啦!)

发布于:2018-09-28 点击 8042 次

扬州市妇幼保健院“家长学校”开课啦!每周六上午9:00开始,在门诊楼二楼举办专题讲座,内容涉及儿童保健、口腔保健、生殖健康等等。课程是免费的哦~一起来吧!


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,对儿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很多教育专家、心理专家都指出父母的教养方法与儿童健康成长息息相关,有效地教养方法有助于儿童自小建立良好的行为、促进亲子关系。


接下来

小编和大家

一起回顾下首次课程

“儿童家庭管教”

主要内容

——十大管教误区

一、失实期望

对孩子有期望乃人之常情,但若对孩子的期望过高、与孩子的实际能力不相符,会令孩子与父母均承受重大压力。

相反,有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低,缺乏对孩子合理的要求、约束及训练,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改变,阻碍儿童发展或纵容其偏差行为。

父母应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:客观地考量孩子本身的能力及其个人需要,带着合理的期望、有智慧地分析儿童的行为,接纳包容未能改变的状况,同时勇于面对可改变的情况,让孩子一步一步地成长。

二、双重标准

有些父母惯于朝令夕改,或同一件事于不同情境采不同的处理方式,这会令孩子无所适从,衍生行为问题。

除此以外,父母或家庭成员之间的管教方式不同,亦会令儿童无所适从,又或令部分孩子从中获取希望得到的东西。

父母应尽量做到于不同情境、不同时段也管教一致,父母或不同家庭成员之间亦应互相沟通与协调,以一致的方式管教孩子。

三、负面榜样

孩子会观察及模仿其他人的行为,因此父母的身教尤为重要。要让孩子学到好行为,父母就要无时无刻观察自己的行为。

执行《家有家规》时,家长需制定所有家庭成员都要遵守的家庭规则,除了用来提醒孩子遵守外,同时也提醒其他家庭成员要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,让孩子从中学习到合适的行为。

四、欠缺赞赏

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做得好是应当的,不用刻意去赞赏孩子,甚至怕会“赞坏”孩子。可是,父母要留意的是,在成长过程中,孩子会从父母的反应学习到哪些是好行为。

因此,父母应多赞赏孩子,让赞赏成为推动孩子多做好行为的动力。

赞赏孩子要“精、简、快”。很多时,配合适当的《奖励孩子》以及《好孩子计划》可更有效地鼓励孩子培养良好行为。

五、无意鼓励

父母有时会无意中鼓励了孩子的不当行为,例如:孩子要求吃糖果,父母拒绝,然后孩子发脾气,父母为了息事宁人,就给孩子糖果吃。如此,孩子就学会只要发脾气,父母就会回心转意。

父母宜坚定地管教孩子,一旦拒绝了孩子的要求,就应该避免因孩子的脾气而妥协。

六、指令失当

当父母发出指令但孩子没有反应时,父母很多时候都显得不耐烦,甚至觉得孩子故意不服从,没想到有时是指令失常,令孩子难以跟从。

父母在给予指令时应采用精简指令。

七、不当惩罚

严厉的惩罚能起震慑之效,可以在短时间内令孩子屈服,停止其不当行为。因此,很多父母会采用惩罚来处理孩子的行为。然而,严厉的惩罚会影响孩子的情绪、自信心、自尊心、以及对父母的信任感。

此外,有些父母会威胁孩子,但事实上若未能施行这些惩罚,当孩子发现父母只会威胁,不会真的实行时,孩子就更加不服从父母,更会不时试探父母的底线。

八、情绪失控  

为何孩子和父母会经常情绪失控?这也可能是从亲子互动中学习得来的。假如孩子平静地提出要求,父母拒绝。孩子于是采取较激烈的行动,不断地苦苦央求,父母依然拒绝。孩子再采取更激烈的行动,大声呼求,父母依然拒绝。孩子的行动更为激烈,大哭大闹父母忍受不了,于是妥协。久而久之,就和「无意鼓励」的情形相似,孩子学到要求时要大哭大闹方才有效,于是放弃温和的方式,每次都以吵闹方式提出要求。

如果父母能学会平静地发出「精简指令」、同时以「忽视不理」的方法来应对孩子的哭闹行为、以及用相关管教技巧来应对孩子的不服从行为,父母及孩子就会减少以失控的情绪来互动。

九、关系恶劣

有些父母关系恶劣,经常发生冲突,甚至于冲突时说出不宜的话语或大打出手。遇到这些情况,有些孩子会误以为是自己的过错,影到孩子的心情,部份孩子会因而衍生出情绪问题。因此父母应避免在孩子面前争执,尽量维持家庭中和谐的气氛。

除上之外,要有效地以正面技巧来管教孩子,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项重要的决定因素。因此,父母应先着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,多「与孩子谈天」和以「开心摇摇板」的方式多「与孩子玩耍」,为应用正面管教技巧作好基础。

十、父母压力

作为成年人,父母或会同时承受着来自四方八面的压力, 如父母承受的压力过重而得不到舒缓,很多时候会影响自己的管教方法,不自觉地用多了不合宜或过份严厉的管教方法,引致孩子的情绪及行为问题。当孩子的情绪及行为问题恶化,父母的压力又再加重,形成恶性循环,影响整个家庭。

所以我们要学懂去应对压力。父母有时亦需暂时放下孩子,进行减压活动,照顾自己的需要。当父母的压力减了,将压力转移到孩子的机会自会减少。

— END —

供稿: 儿童康复科  魏蓉美

编辑:组宣处

扬州市妇幼保健院
(扬州市红十字医院、扬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、扬州市儿童医院)
版权所有

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432号

本站文字、图片、视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及时通知我们,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。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