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拇指宝宝”的故事

信息科 发布于:2013-11-26 点击 5051 次

——走进“杯赛”中的“新生儿重症加强护理病房”

   

  这是一个在普通人眼里极其神秘的地方,几乎集中了全院最危重的病人。一排排的暖箱、远红外抢救台;每张床位配套的监护仪、吸引器、吸氧装置、输液装置;体型庞大的床边摄影机、呼吸机;纵横交错的吸氧管、引流管、鼻饲管、输液管;先进的中央监护系统,每一位危重宝宝的重要生命体征一览无余……最引人瞩目的还是穿梭于病床之间的护士,她们衣着整洁、动作轻巧,专注的表情让人肃然起敬。

  我院NICU常年收治来自全市及周边地区的危急重症新生儿,这里的宝宝,或患有严重疾病,或早产。有的早产儿体重低到只有几百克,他们的胳膊、大腿甚至还没有成年人的拇指粗,医务人员们因此爱怜地称他们为“拇指宝宝”。

  他们不会吃,因为胃肠道发育不成熟也不能吃;不会哭,只能发出微弱的呻吟声;甚至无法像正常足月儿那样呼吸,由于早产,他们的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,频繁发生呼吸暂停,更谈不上语言表达。早早离开母体后的他们“落户”新生儿病房后,暖箱就成了“拇指宝宝”赖以生存的家。

  为了让宝宝们有一个最接近子宫的环境,医院斥资引进了国内最为先进的“阿童木”暖箱,暖箱中央用小棉被做成一个椭圆形的“鸟巢”,每天,“拇指宝宝”就静静地躺在“鸟巢”中。温暖舒适的暖箱就像母亲的子宫一样,为宝宝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,专业的护士成了宝宝们的临时妈妈。一流的设备还需要一流的护理人员,为此,护士长亲自抓年轻护士的培训工作,除指定带教老师外,随时检查,手把手示范,并利用下班时间讲解、考核。久而久之,新生儿科护理团队俨然成了医院的一块技术品牌,洗胃、吸痰、气管插管、动静脉置管、PICC置管……护理人员凭借一身平时刻苦练就的扎实技能,动作轻巧细致、干脆利落,最大程度减轻了由于治疗给宝宝带来的痛苦和不适。

  10月25日,从宝应转来一名生后8小时,孕26W+6,体重仅800g的男婴,医学上这样的宝宝称之为“极早早产儿、超低体重儿”。面对这个命悬一线的超级“拇指宝宝”,全科人员都倍感压力。俗话说“三分治、七分养”,对这个如此弱小的生命而言,温度、湿度、体位、喂养、消毒隔离以及其他护理观察,更是治疗以外关乎患儿性命的重要基础工作。在部署好各自的工作任务、制定好诊疗计划以后,管床医生吴新萍主任医师深感肩头责任重大,与护士长多次对接讨论,回家后也不忘打电话询问患儿的情况,一连数日,吴主任的生活重心几乎都放在了这个“体重最轻、孕周最小”的“拇指宝宝”身上了。

  接下来的日子,宝宝受到了护理人员无微不至的关照,不间断的观察,定时的翻身、拍背、抚触,半小时一次的巡回记录、严格的床头交接班……为系统的做好观察护理,护士长组织了专题护理查房;为避免继发感染,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之前都自觉喷洒快速手消毒液;为保护静脉,加强静脉营养,入院后护士长亲自给患儿PICC置管,静脉滴注氨基酸、脂肪乳剂等促进体重增长,增强患儿抵抗力。

  在这期间,宝宝陆续出现了黄疸、反复呼吸暂停、肠功能不全等症状,全体医护人员团结协作、全力以赴,尽量做到医护协同、提前干预,及早采取应对措施,光疗、吸痰、置胃管、调整体位、托背呼吸、CPAP给氧……因为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因素,宝宝入院初体重最低时仅剩700g,随着时间一天天推移,一个又一个难关迎刃而解,医护人员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——入院一个月以后,宝宝的体重奇迹般地增加到1060 g!

  因为孕周实在太小,这个身兼两“最”的“拇指宝宝”现在隔三差五还会发生呼吸暂停,还不能自主吸吮,还需要隔一两个小时鼻饲糖水1—2ml,但是,从体温单上记录的数据来看,他的情况正越来越好,体重正在稳步增加,呼吸暂停的频率也逐渐变低。此刻,宝宝静静地躺在“鸟巢”中央,黝黑的皮肤看起来格外健康,虽然还是那么小,但竟有了一个双下巴!他头侧着,睡得那么满足,仿佛依偎于母亲的怀中,熟睡中,时不时露出生命最初的笑餍……

  编后:随着杯赛的深入,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,护理部组织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召开专题会议,不断完善服务细节。早产儿暖箱每天消毒擦拭,每周通风消毒;病房设置分区严格,各病种严格分开隔离;专用的新生儿光疗防护眼罩,呵护了光疗宝宝的视力;设计独特的护阴纸尿裤,保障蓝光治疗的宝宝未来生殖发育不受影响……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护理人员用心入微的护理。在这背后,我们看到了一颗颗慎独的心,一颗颗细致的心,一种温婉、善良、不计付出的为人之母的情怀。

    

新生儿科供稿    院办采编

二0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

扬州市妇幼保健院
(扬州市红十字医院、扬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、扬州市儿童医院)
版权所有

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432号

本站文字、图片、视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及时通知我们,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。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