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是来看姐姐的”——来自妇科二病区的医患故事

信息科 发布于:2015-03-06 点击 5124 次

    一位年青的孕妇因“羊水过少”在家人陪伴下来到二病区住院。办手续时,护理人员发觉她有些不同于常人。通过进一步沟通,护理人员了解到:因特殊的生长环境和人生经历,女孩不幸患上了精神分裂症。这些年来,一直依赖药物控制病情。疾病状态的她有时会产生“被迫害妄想”,在受到刺激后突然出现暴力行为。这些年,她妈妈一直陪伴在她身边。

    护士长嘱咐大家对她格外关注与同情,要像对待自家姐妹一样予以关照,为她提供安静、安全、温馨的住院环境,尽快消除其恐惧和敌对感。

    第二天清晨,到了采集静脉血标本的时间。虽然前一天管床护士已和她说好,但问题还是出现了。

    当值班护士詹芬芬端着治疗盘走近床边时,她一把拉过被子将自己蒙得严严实实。

    早就有了心理准备的詹芬芬不慌不恼,笑着说:“小妹妹,我猜你是怕我的瓶瓶罐罐和药水吧?”轻柔的声音就像一针镇静剂,舒缓地回荡在每个人耳畔。她探出头来,眼神怯怯的,好奇地点了点头。

   “姐姐向你保证,就像蚊子叮一下,一点都不疼。”詹芬芬不急不躁,迎着她的目光挽起她的胳膊轻轻说。

   “姐姐,不疼吗?”

   “你放心,我选个最小的针头,你要是怕,就闭上眼。这样疼吗……”

   话音未落,血标本就抽好了。“好了,没事了,姐姐没骗你吧?”

   她旋即睁开眼,喜出望外地说:“谢谢姐姐,姐姐真好”。

   一周后,她康复出院了,大家也渐渐淡忘了这事。

   一个月后的一天,她挽着妈妈的胳膊突然出现在二病区护士站。“我是来看姐姐的!”她推推正和大家打招呼的妈妈,妈妈随即会意地说:“今天到门诊拿产检报告,我姑娘非要过来看看詹姐姐,在家天天说想你们,想詹姐姐呢!”

    编后:言为心声,沟通是一门艺术。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曾有一个公式:信息的表达=7%语调+38%声音+55%肢体语言。作为一名医学生,我们都曾从书本和师长那里知道,肢体语言、语气语调在医患沟通乃至疾病康复过程中,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。文中的“姐姐”,正是以自己的真诚,以独特的语言魅力感染了患者,温暖了病人的心。


扬州市妇幼保健院
(扬州市红十字医院、扬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、扬州市儿童医院)
版权所有

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432号

本站文字、图片、视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及时通知我们,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。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