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 眼 无 声

信息科 发布于:2015-06-29 点击 10062 次

  年少时,那时还没有网络,假日的闲暇时光大多伴随着赵忠祥老师低沉的嗓音,看着《动物世界》度过了。在幼小的心中,狮子老虎的较量,小企鹅的成长,澳大利亚的袋鼠,最后的狼群……动物的命运让我深深感受到自然的魅力,同时也领略到生存的残酷。有一天,少年的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:大千世界,物种繁多,而无论是怎样的动物,活着的目的不过如此简单——生存与繁衍。而只有人类,是除了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以外,唯一还会苦苦追寻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。

  人活着为了什么,这是永恒的话题。浩瀚宇宙,芸芸众生,个人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样微不足道。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,有健全的肢体、有温馨的家、有三餐的美味,每个人都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工作,回馈社会,回馈自然。

  卫校的第三年,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的我接触到内外科危重病人、濒临死亡的老人或婴儿,“感恩”这个词第一次翻腾在我的脑海里。是啊,同样是生命,我健康的活着,我拥有新鲜的空气、灿烂的阳光、红的花、绿的草,我拥有着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啊!看看那些行将死亡的病人、老者、婴儿,我们生者还有什么理由不自尊、自强、自信,不好好珍惜生命、振奋精神、面对人生呢?

  再一次对生命的思考,缘于医院2006年的一次征文活动,那时,我已被任命为院急诊治疗室的护士长。那次,我在文章中这样写道:如果生为一根蜡烛,燃烧既是奉献光明的过程,也是实现自我的途径。做一根永不被点燃的蜡烛,存在已失去了它的意义。怀着感恩的心,忠于职守、尽心尽力、敬业爱岗,把身边的每一件事做好——做一根奉献自己却成就了生命的蜡烛,我心甘情愿。

  是啊,人活着,除了维持本能所需的生存条件之外,最重要的是:个体的存在是否对社会、对他人有价值。对此,罗素将活着的意义升华为:我为需要我的人而活着,当需要我的人不再需要我时,那一刻就是我人生的终点。

  我为事业发展做什么?我为他人做什么?我为社会做什么?可能很多作者都会感叹:这是一个多么庞大、深沉、“高大上”的命题,与我们这些平凡如水滴的个体似乎关系不大。是啊,在初拿到命题之时,我也这么认为,区区小我,能为事业、为他人、为社会做些什么呢?

  此时此刻,我要感谢这次征文活动,感谢有这样一个具有深度的命题,让我得以静下心来好好回顾一下这几年的工作、生活经历,反思人生的价值。

2012年元旦后,因岗位变更,我从儿科临床一线调至院办公室。作为一名办公室秘书,我的工作细碎繁琐,8小时之内,我的日程被排的满满当当:接听电话、处理投诉,收发公文、打字复印,会务接待、会场整理,撰写通讯、整理科普稿件,参与问卷调查、形成行风通报,乃至各类总结、汇报、方案、通知……

  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,以我个人之力量,除了能够把本职工作做好之外,我还能做些什么呢?面对越演越烈的医患纠纷时,我又能做些什么?在社会普遍充斥拜金主义思潮时,我又能改变什么?

  2012年下半年,在上级机关的统一部署下,我有幸成为一名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。基于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与体会,在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的博客中我写下了这样的开篇:

  哈维尔说:我一次又一次的相信,在我们的社会中,存在着巨大的沉睡的善意。

  人类被称为“万物之灵”,灵在善良、灵在自省,作为医务人员,面对患者的伤痛,我们一次次问自己:我能做些什么?我能为这位眼前遭受疾病折磨、遭受疼痛缠身的病人、产妇做些什么?

  有句流传很广的话这样说:一件事情,若将之作为职业去做,将会变得很残酷。也许确实存在这种现象,但我们要设法改变,不要让良心与怜悯随岁月流逝。

  医者父母心,我们从事的是一件神圣而责任重大的职业。帮助别人,成就自己,我们的付出在收获病人的感激之时,我们会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。而活着,最重要的不就是自身的存在被别人需要,被世人认可吗?

  时隔三年,回头翻看自己曾经写下的文字,竟多少有些被打动、被触动。这些年,我做的如何呢?

  这些年,工作每日在重复中度过,不再与患者直接接触,埋头于文字、文件、会务之中,再听不到患儿亲切的呼唤,看不到家长善意的微笑;再没有操作成功的成就感,没有目送患儿出院的喜悦。面对收效甚微的医院文化建设工作,面对令人困扰的医患之间的不信任,初来乍到的我,有的只是对手中所做事务、对未来方向的迷惘。

  其间,一位吉林的网友李老师曾因牙疾三天吃不下饭,却坚持不去医院看病,坚持不用抗生素,理由是“现在好医生太少了”。这样的理由固然有些偏执,但我想,背后肯定有一些不为我知的原因。后来,在与李老师的相处中,她成了我博客的常客,通过对我院医疗工作的介绍、感动服务的叙述,以及一些活动宣传报导的阅读,李老师对卫生行业的成见逐渐打消,坦言自己是“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绳”,过去对医务人员的看法确实是偏激了。

  通过参与医院各类项目、活动的策划,尤其是通过“满意在妇幼”、“最强执行力”、“最强创新力”、“最灵巧的手”、“最亲和的眼睛”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,以及科室“文化之窗”的评比和医院每年一度的征文活动的开展,不知不觉中,我开始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:从活动后医务人员身上发生的一些小小改变,从征文的字里行间,我发现,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,一切正在一步步地迈向好的方向。

  再后来,医院在全市乃至全省的满意度调查中,取得了骄人的成绩,科室“文化之窗”、院刊《扬州妇幼》旧貌换新颜,成了沟通院科两级管理的一座桥梁,医院文化建设一天天变得生机勃勃。犹如醍醐灌顶,我一下子感悟到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的道理。

  现在,我懂得:这个世界,没有什么比帮助别人让你更快乐的;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一蹴而就的;没有哪种工作是不艰辛的——哪怕是在常人眼里看起来非常轻松悠闲的工作,要想获得成功,同样需要汗水与头脑,需要时间来慢慢积累。当我再次面对这个命题时,我明确:做好人,做好事,不怕能力有限,不怕做得少,只要做,就会有改变。

  最后,以一首打油诗来结束这篇小文:

    泉眼无声歌细流,

    上善若水争上游。

    文明社会你我他,

    点滴积累腋成裘。 

扬州市妇幼保健院    戴  萍

扬州市妇幼保健院
(扬州市红十字医院、扬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、扬州市儿童医院)
版权所有

苏公网安备 32100202010432号

本站文字、图片、视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及时通知我们,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理。谢谢!